YD's blog

Posted 四 01 1月 2015

Review-研究的本質

theory

這學期的lab meeting多了一位特別的學生,董建華前輩(聽說和香港歌星同名?),他是一個在商業打滾多年,開了一間公司後讓它自行營運,財富自由後回到學界的大叔。可能正是因為他回到學界的動機就只是純然對知識的探求,我發現他的邏輯思維,知識建構的脈絡非常清晰,甚至會提出他目前看到台灣學界的不良狀況。昨天剛好是他報告,他以一篇猴子研究為例,首先講明白報告呈現的邏輯,再來提到研究的本質,最後才講猴子的研究。我想提的是前面兩點。也算是為自己做個筆記。 1.報告呈現的邏輯: 如果我們只是順著paper的順序報:introduction, hypothesis, method, results, summary & discussion,看似沒什麼問題,但不知為何多數經濟系(心理系)學生甚至老師會把焦點放在method上,而不是他研究的問題,以及結果是否有回答到這個問題。在這邊我要提醒大家(自己)的是,我們常見樹不見林,應該要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別人的研究,最後當然也要包含,該研究價值及貢獻。老師聽到這樣的話,其實也有一些共鳴,他說:「很多有點年資的審稿者往往看研究的大方向,動機和結論,然而年輕的審稿者總是挑實驗設計的毛病。」批判是必要的,但不會是最主要的目的,我們應該還是要回到研究價值,以及它可提供的社會意義為何。 2.研究的本質 會提到這個是因為董前輩他報告完猴子實驗後,他對動物實驗所帶來的意義感到困惑,「假如兩隻猴子,其中一隻能夠容忍延宕的酬賞,另一隻一看到較少的酬賞即取,這代表後面的猴子衝動性高,行為決策上較不理性?」以這個例子,前輩想表達的是,後面的推論非常大膽且危險,我們怎能獨斷用自己的行為模式套在其他動物身上,退一萬步說,光是情境不同,同一個人就會有不同反應,何況猴子是與人類有異的生物系統?針對這樣的問題,似乎只能從科學的本質進行探討,科學研究的目的是在尋求(簡化)世界運行的規律性,如果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剛剛的議題,動物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看不同生物體間的行為是否有延續性,能夠更穩定且深入的操弄,並且排除人類的複雜性。回到研究的本質,作為一個學者應該仍並持愛因斯坦所說的「真理就是在經驗之前站得住腳的東西; 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」,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好好想想自己的研究動機是什麼,心中的假設為何,並且如何建構一個完整的實驗來真正回答到最初的動機....,而不是資料導向的方式逆操作建構理論。但切記:科學研究是用來逼近真相,但並非真相本身,除了上帝本身,誰也不知道真相為何。

Category: Diary
Tags: Stuff